普羅論壇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普羅論壇

~~普羅 是普羅大眾 也是プロ 來一同分享、交流吧~~
 
首頁首頁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尋搜尋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登入  

 

 破解GDP迷思,不要只救出口台灣也有好工作!

向下 
發表人內容
puro
總元帥
總元帥
puro


文章數 : 913
注冊日期 : 2012-05-08

人物特徵表
one:

破解GDP迷思,不要只救出口台灣也有好工作! Empty
發表主題: 破解GDP迷思,不要只救出口台灣也有好工作!   破解GDP迷思,不要只救出口台灣也有好工作! Icon_minitime周四 9月 20, 2012 2:59 pm

2012-09-20 08:57 中時雜誌 黃琴雅

破解GDP迷思,不要只救出口台灣也有好工作! 20120920001865
新新聞第1333期


站在懸崖邊……

經濟數據不佳、出口月月衰退、消費力不振,無薪假此起彼落,政府束手無策,只會喊口號的大官們比誰撐得久,部會欠溝通,有事找總統;GDP的迷思更讓全民陷入恐慌!馬政府到底有沒有想過,我們國家要的是什麼?「不押寶明星產業,中小企業打前鋒」的經濟中長期計畫,是否又會成為拚經濟官員的口號?倒閣聲浪四起的此際,台灣百貨業者已自行求新求變謀生路,慢食文化推廣者徐仲認為只要抓到標準化訣竅,台灣美食可以掙大錢,觀光業鉅子曾忠信也以優質休閒產業為台灣觀光服務業勾勒願景…… 大家仍相信:只要政府和人民一起拚、拚對方向,台灣也有好工作。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的女兒,在台大化學系畢業後,赴美於哈佛大學修碩士,再拿到加州柏克萊大學化學博士後,選擇去當糕點烘焙師傅;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女兒,博士學位拿到後,居然說,「我對你的責任已了,我要去日本念音樂了。」這兩位官員的子女,都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完成父母想要的「學歷」,最後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投入服務業與文化業。

面對此事,朱敬一表示,雖然博士女兒去做蛋糕,不符投資效益,但他心甘情願支持。然而,這卻凸顯台灣父母與兒女之間因時代認知的落差。



低匯率 低利率

用紙張判斷人才


四年級生的朱敬一與尹啟銘儘管尊重子女的抉擇,仍不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他們成長的年代適逢台灣經濟起飛,享受過製造業帶來的榮景;而他們六、七年級生的子女們,卻在產業外移、經濟逐步衰退的年代長大,這個世代的孩子眼見服務業茁壯、文創產業萌芽,志業當然有別於觀念仍停留在往昔產業框架中的父母,他們想遂己願,還是得先完成父母那「工業時代」職業取向的教育。

「台灣不能再用過去工業時代的教育思維,像生產線般,受相同教育,大量生產的學生,而非就每個孩子的特點設計學習方式」,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曾經點出台灣教育的核心問題。若台灣早就調整教育方式,朱敬一之女提早發覺自己的興趣,不僅不需浪費這麼多時間讀自己不喜歡的科系外,也可以省下念台大四年被補助的一四○萬教育費(台大一年補助約一人三五萬元),用在最適合的人身上。

「這全是GDP的迷思!我們現在只用文憑與執照等紙張來判斷一個人!」一位經濟學者疾呼,台灣整體結構已嚴重扭曲,國家的政策、經濟發展與教育等完全為了出口產業而設計,連政府計算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的公式,都以重視「出口」的支出面算法為主要施政目標,以政府、投資與消費及進出口為主要結構(見附表:GDP的三種算法),以強調出口與製造業的重要,讓整個國家一面倒地為製造業的出口做「服務」。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就坦言,台灣從一九九九年至二○一一年間,出口貢獻台灣GDP就高達九七%,幾乎是帶動國內經濟成長率的主要因素,但只要出口受傷害,經濟動能就會減弱;然而,若不依賴出口,台灣內部還在消耗九八年金融風暴與○八年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傷害,加上內需市場又太小無法支撐經濟成長,因此,這是政府的兩難。



一人退休延後

五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



為了服務出口產業,台灣政府長期實施低匯率與低利率。實施低匯率,是為了讓出口廠商有錢賺,結果台幣必須以「貶值」手段來處理,以前「一塊錢可以換到一顆外國芭樂,現在可能要五塊錢才能換到一顆芭樂」,錢明顯變薄了,一位金融業者表示,這是賤賣我們的勞動力,換取貨幣,美國再用操控匯率的手段,再把錢賺回去,如此一來,台灣的勞動力變得很不值錢。

因為生意難做,政府為了幫助出口產業,用低一點的利息借錢給企業,讓他們有便宜的資金成本可以從事生產,但「這是『竊取』你父母退休金或是我們定存應有的報酬,偷取人民的儲蓄購買力」,金融專家說,「人民的儲蓄購買力,也就是定存利息,應該等同於通貨膨脹率(二%多)與經濟成長率(三%),或至少一半,最起碼要有三%,但現只剩一%,合理嗎?」

以一個六十歲,即將退休的陳爸爸為例,他準備了兩千萬元的退休金定存在銀行,十年前,定存利息有五%,他原本一年可以領到一○○萬元,他打算以後可以將這筆錢給兒子去留學,但現在定存利息僅剩下一%,每年僅領到二○萬元,根本付不起留學費用,此時,若陳爸爸心想,兒子大學畢業只領二萬二千元,不如自己晚五年退休,每個月還可以領到十萬元,一年的薪水是兒子要花五年賺的,想幫兒子存本金。

「但卻因一個中年延遲退休,導致五個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經濟學者點出了社會現況,也是台灣年輕人失業高達一二%的原因之一。



低利率造成財富扭曲

年輕人與中產階級受害



因為低利率,原本應該是消費主力的中老年退休族,變得不敢消費,並且堅持待在工作崗位,使得企業沒有活力,產業缺乏創新能力;企業主因為出口補貼,又有雙低率的幫助而賺錢,卻不願意付給台灣人應有的薪水,不願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寧願用便宜的外勞,把賺來的錢拿去炒房地產,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年輕人更買不起房子。

「透過低利率,把資產價格拉高,形成財富扭曲,把中產階級打成無產階級,富有階級卻成了超級富有階級,GDP的成長都被有錢人拿走了,年輕人與中產階級成為受害者,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 」金融專家忿忿不平地說。

一切以出口為目的,就是倒果為因,到最後,只要全球或中國經濟不振,台灣的經濟成長數據就變得更差,但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土地已被汙染,勞工薪資百年不上來,而企業家只要靠出口,降低成本、再用利率與匯率補貼就賺錢了,何需產業升級?更不需投資在員工上面,所以薪資不漲是正常。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把台灣經濟逼到懸崖邊。



找出台灣新利基

從中小企業著手轉型



「早期台灣發展出口,是因為沒有生產技術與設備,只好用廉價的勞工與簡單農產品對外國交換、用物資去換取鈔票,去買設備提升產業,讓我們改善生活,而不是為了累積貨幣為目的,也就是,出口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經過了二、三十年的時空變遷,產業結構未曾改變,連林百里都看不下去,喊出「別只想IT(電子產業),要找出台灣新利基」。

什麼是台灣新利基?「服務業與內需產業最有活力。」前遠雄建設中國區董事長、現任上海穆拉德生物科技董事長的李至春一針見血的點出台灣新方向,他認為,台灣經濟表現比東南亞差,代工產業已經失去競爭力,台灣已經走到一個臨界點了,必須要從最有活力的中小企業著手轉型。

一位經濟學專家建議,政府應該將GDP的思維,從出口為主轉到以服務業為主。若從台灣產業結構來看,已從工業轉到以服務業為主,工業產值已降為三一%,服務業產值則高達六四%,「但台灣政府還都是工業思維,以降低成本為考量,讓花上千萬栽培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卻只能領二萬多的薪水。」

他舉宏達電為例,宏達電之所以會被打得這麼慘,不是輸在技術,而是輸在設計、行銷廣告、還有專利智財權大戰等,這些都是服務業的範疇,像是專利權,「我們因為沒有很頂尖的專利權法律人才,如何贏得了國際級的法律事務所?」也因為台灣政府不重視服務業,更導致台灣企業很多無形資產被低估,像是廣告費等,不能列入資本形成,這也是台灣經濟成長率被低估的原因之一。

龔明鑫也認為,台灣製造業是為出口而發展,是為外國所用,跟國內活動不太相關,也跟國內服務業脫勾,如何將兩者綁在一起,是政府應該思考的問題,例如,台灣企業在國際上發GDR(全球存託憑證),應該找國內券商與銀行合作,而不是外國證券公司,才能協助台灣服務業跟著製造業國際化。



提升附加價值

台北不美 但服務素質高



「雖然台北在大陸人眼中是樓不高、錢不多的二線城市,但不用擔心買到國際精品價格,卻不如地攤貨品質的東西;走到台灣的餐廳裡面,東西好吃、有禮貌;不必害怕綠燈不行,紅燈不停;如果坐在餐廳內,左邊吐痰、右邊丟菸蒂,一碗麵只賣你兩元人民幣,就是大陸人的水準與價格。」一位長年勤跑兩岸的金融業人士說,他每次從大陸回到台灣,深覺台灣擁有很棒的素質,有很好的服務,這就是台灣人的附加價值。

事實上,台灣的內需服務業正快速起飛中,尤其是美食產業,今年初掛牌的王品集團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有八千名員工,去年創造七十六億元營收,因戴勝益採長期分紅配股政策,讓王品一掛牌上市就創造出兩百名千萬富翁,端盤子的能端到致富,成為「美食新貴」,是服務業能夠提升的基石,接著,又有瓦城等料理餐廳要掛牌,服務業在上市櫃的比重將會愈來愈高。

近幾年,就有幾個提升服務業品質、開創藍海的服務業典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創造佳績,像所有食材都要負責人鍾坤志親自到現場挑選、與生產者再三確認種植與製造過程的「原味便當」,每個便當中的食材都追得到生產履歷,即便是豆腐乳、蘿蔔乾都叫得出生產者名號,不過兩家店就有數千萬的年營業額,讓大陸的金主慕名前來,一再邀請鍾坤志赴中國經營百倍大的企業規模,但他卻認為台灣的店還有很多空間,持續深耕台北市場。



瞭解台灣人的需要

創造台灣內需產業



夯了三、四年的麵包店哈肯舖,是四十五歲失業的前伊士邦健身俱樂部副總經理黃銘誠所創,他堅持使用高檔新鮮的在地食材,以四家店、兩百餘名員工的規模,近日更應邀在桃園機場設點,創造出一年兩億元的產值;哈肯鋪的技術股東、拿到法國麵包冠軍的吳寶春,則以一家店舖就可以有一億元的營收,還有近一年竄起的胖達人手感烘焙坊,都是台灣服務業品質提升的優質範例。

「我們要怎麼樣的GDP成長率?是要六%,然後全台一起焦慮;還是GDP三%,政府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需要加入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就可以發展更多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龔明鑫說,台灣人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願景,是政府與人民要有更多的彼此理解的。

只要夠用心留意細節,懂得KNOW-HOW,改善人民生活的重點,就可以創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機會。像台灣有的是青山綠水,卻過度人工化,以至於掩蓋了天然優勢,只要抓住竅門,就能打造出環島的自行車道、路邊音樂餐廳,創造更多的內需,優化整體環境,就能吸引外國人前來觀光,台灣觀光業自然提升;此外,缺工缺得緊的台灣老人照護產業,大可以培養六十歲來照顧七十歲的老人,調整薪給到本國人負擔得起的,根本不需用到外勞。

「要創造台灣的內需產業很容易,瞭解台灣人自己的需要,這樣的產業才會持久。」台灣正需要轉念轉化與轉型,審視我們既有的優點,加以深化,自然能把休閒與貿易服務業做到更上層樓,未來台灣年輕人的工作地圖就在其中。
回頂端 向下
http://puro.forum888.com
 
破解GDP迷思,不要只救出口台灣也有好工作!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普羅論壇 :: 朝五晚九 :: 魚兒魚兒水中游-
前往: